《孟母三迁》成语故事
《孟母三迁》成语故事1
最近,我读了一个成语故事——《孟母三迁》。这个故事主要讲了孟子的母亲为了让孟子有一个好的环境学习,她就搬家连续搬了两次之后,终于在第三次搬到了学堂附近。后来孟子就在学堂里认真学习。我读了这个成语故事之后,我很感动。孟母为了儿子的前途连续搬了三次家,多伟大的母爱啊!在我们现实生活中,有很多像孟母一样的母亲,也有很多像孟子一样的孩子。我们的母亲为我们费尽苦心,操碎了心。
所以我们要理解妈妈问啊、望子成龙的苦心。让我们一起努力学习,不要让母亲白辛苦了。
《孟母三迁》成语故事2
孟子是战国时期的大思想家。据《三字经》里说:“昔孟母,择邻处。子不学,断机杼。”说当年孟母为了教育小时候的孟子搬过三次家,还剪断过织布机上的布。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?
原来,孟子名轲,从小丧父,全靠母亲倪氏一人日夜纺纱织布,挑起生活重担。倪氏是个勤劳而有见识的妇女,她希望自己的儿子读书上进,早日成才。但小时候的孟轲片天性顽皮好动,不想刻苦学习。他整天跟着左邻右舍的孩子爬树捉鸟,下河摸鱼,田里偷瓜。孟母开始又骂又打,什么办法都用尽了,还是不见效果。她后来一想:儿子不好好读书,与附近的环境不好有关,于是,就找了一处邻居家没有贪玩的小孩的房子,第一次搬了家。
但搬家以后,孟轲还是坐不住。一天,孟母到河边洗衣服,回来一看,孟轲又脚底板揩了油。孟母心想,这周围又没有小孩,他又会到哪里去呢?找到邻居院子里,见那儿支着个大炉子,几个满身油污的铁匠师傅在“丁丁当当”地打铁。孟轲呢,正在院子的角落里,用砖块做铁砧,用木棍做铁锤,模仿着铁匠师傅的动作,玩得正起劲呢!孟母一想,这里环境还是不好,于是又搬了家。
这次她把家搬到了荒郊野外,周围没有邻居,门外是一片坟地。孟母想,这里再也没有什么东西吸引儿子了,他总会用心念书了吧!但转眼间,清明节来了,坟地里热闹起来,孟轲又溜了出去。他看到一溜穿着孝服的送葬队伍,哭哭啼啼地抬着棺材来到坟地,几个精壮小伙子用锄头挖出墓穴,把棺材埋了。他觉得挺好玩,就模仿着他们的动作,也用树枝挖开地面,认认真真地把一根小树枝当作死人埋了下去。直到孟母找来,才把他拉回了家。
孟母第三次搬家了。这次的家隔壁是一所学堂,有个胡子花白的老师教着一群大大小小的学生。老师每天摇头晃脑地领着学生念书,那拖腔拖调的声气就像唱歌,调皮的孟轲也跟着摇头晃脑地念了起来。孟母以为儿子喜欢念书了,高兴得很,干脆拿了两条干肉做学费,把孟轲送去上学。
可是有一天,孟轲又逃学了。孟母知道后伤透了心。等孟轲玩够了回来,孟母问他:“你最近书读得怎么样?”孟轲说:“还不错。”孟母一听,气极了,骂道:“你这不成器的东西,逃了学还有脸撒谎骗人!我一天到晚苦苦织布为了什么!”说着,揪着他的耳朵拖到织布机房,抄起一把雪亮的剪刀,“哗”的一声,把织机上将要织好的布全剪断了。
孟轲吓得愣住了,不明白母亲为什么这样做。孟母把剪刀一扔,厉声说:“你贪玩逃学不读书,就像剪断了的布一样,织不成布;织不成布,就没有衣服穿;不好好读书,你就永远成不了人才。”
这一次,孟轲心里真正震动了。他认真的思考了很久,终于明白了真理,从此专心读起书来。由于他天资聪明,后来又专门跟孔子的孙儿子思学习,终于成了儒家学说的主要代表人物。
《孟母三迁》成语故事3
成语名称:孟母三迁
成语拼音:mèng mǔ sān qiān
成语用法:作宾语、定语;指为了孩子的教育。
实用性:常用
感情色彩:中性词
成语结构:主谓式
成语年代:近代
成语解释:孟轲的母亲为选择良好的环境教育孩子,三次搬家。
成语来源:清·钱彩《说岳全传》第12回:“心承孟母三迁教,腹饱陈平六出奇。”
成语造句:陆文夫《文化沧浪宜人居》:“谁都知道‘孟母三迁’的故事。”
孟母三迁的成语故事
战国的时候,有一个很伟大的大学问家孟子。孟子小的时候非常调皮,他的妈妈为了让他受好的教育,花了好多的心血呢!有一次,他们住在墓地旁边。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、哭嚎的样子,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。孟子的妈妈看到了,就皱起眉头:「不行!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!」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。到了市集,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,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。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、一会儿招待客人、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,表演得像极了!孟子的妈妈知道了,又皱皱眉头:「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!」于是,他们又搬家了。这一次,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。孟子开始变得守秩序、懂礼貌、喜欢读书。这个时候,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:「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!」后来,大家就用“孟母三迁”来表示人应该要接近好的人、事、物,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!
孟字开头的成语
孟母三迁
包含有孟字的成语
孟母三迁
《孟母三迁》成语故事4
孟母搬家到学堂
尽管孟子的家搬到集市上也没有多大的改善,因为孟子又模仿集市上商人做生意和杀猪的游戏,孟母也意识到了这个集市的环境对儿子成长也不好,后来孟母就将家搬到了学堂旁边。也正因为孟子有着超强的模仿能力,所以孟子那就与学堂的学生们一起学习礼节和知识,孟母深知学习才对孩子的成长有着很大的帮助,心里非常的高兴,于是孟母就决定再也不搬家了。孟母三迁给我们的启迪就是环境对孩子的影响很大,为了孩子能够更好的成长,一定要为孩子选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。
孟子被后人称为亚圣
以上就是历史上较为有名的孟母三迁的故事了,孟母平日里非常重视对孟子的教育,自己除了送他上学之后,自己还亲自监督孩子学习,有一天十分调皮的孟子逃学回家被正在织布的母亲发现了,孟母十分的生气,就拿起剪刀将好不容易织好的布给剪了,孟子看到母亲的举止非常的害怕,立刻跪在了地上闻母亲为何剪了布,孟母责备道:“你学习就和我织布一样,学习必须是通过日积月累才能有所收获,而我织布也是一样的道理,织布必须通过一线一线来织,你如果以后在偷懒,半途而废的话,就像这被剪了的布一样,好不价值”,孟子通过母亲的敦敦教诲深感惭愧,从此以后发愤图强,专心读书,终于成为一代大儒,被后人称为“亚圣”。所以我们不管在学习还是生活中,都不应该半途而废,贵在坚持。
《孟母三迁》成语故事5
引导语:孟母三迁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成语故事,接下来请大家欣赏孟母三迁的故事,也许它会对你有所启发。
从前孟子小的时候,父亲早早地死去了,母亲守节没有改嫁。一开始,他们住在墓地旁边。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、哭嚎的样子,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。孟子的妈妈看到了,就皱起眉头:“不行!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!”孟子的.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,靠近杀猪宰羊的地方去住。
到了市集,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,学起商人做生意和屠宰猪羊的事。孟子的妈妈知道了,又皱皱眉头:“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!”于是,他们又搬家了。这一次,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。
每月夏历初一这个时候,官员到文庙,行礼跪拜,互相礼貌相待,孟子见了之后都学习记住。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:“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!”于是居住在了这个地方。
故事梗概是:孟轲的母亲为选择良好的环境教育孩子,多次迁居。字经》里说:昔孟母,择邻处。孟母三迁便出自于此。词语解释信息为孟子的母亲为了使孩子拥有一个真正好的教育环境,煞费苦心,曾两迁三地,现在有时用来指父母用心良苦。
后来,大家就用“孟母三迁”来表示人应该要接近好的人、事、物,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。
这也说明了环境能改变一个人的爱好和习惯。
《孟母三迁》成语故事6
孟子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。孟子少年丧父,母亲一人将他拉扯大。
在他小时候,他家住在坟墓旁,孟子总是模仿这些前来扫墓的人,孟子的母亲觉得住在这里对他的成长不好,就搬到了集市上,住在集市附近,他在这里又学习起商人做买卖,孟子的母亲觉得这里也对孟子的成长不好,他们又搬到学校附近,这里的学生饱读经书,孟子想他自己也应该这样做。“功夫不负有心人”,孟子终于成为了战国时期的思想家。
读完《孟母三迁》,我深深感受到——父母是我们的严师,他们的严管对我们的未来大有好处。我们一定要刻苦学习,不辜负父母对我们的一片苦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