语文教案:社戏

时间:2024-04-28 10:54:50
语文教案:社戏

语文教案:社戏

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,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,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。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?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:社戏,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。

语文教案:社戏1

[理念点击]

这篇文章是鲁迅回忆童年生活的记叙散文。鲁迅先生的童年生活经历纯真、体验独特,正是这种童趣体现的精神和文化内涵,撩拨读者的兴趣,勾引读者回味。

本文篇幅较长,而内容就像一个又一个的镜头,层层相扣,趣味环生,教者用长文短教,投“生”所“好”。特别是“偷豆”部分,写的是儿童纯真的恶作剧,贴近学生生活,值得玩味。对此,教者采用“读”占鳌头、与“说”俱进的理念设计本案。

[教学实录]

(学生快速读了《社戏》。)

师:从大家脸上洋溢的笑容,老师看出你们从《社戏》中,品尝到了童年生活的趣味和美好。现在,大家打开话匣子,把文中最能打动你或者说最能勾起你回忆的故事,说一说。

生:迅哥儿钓虾,让我想起了和伙伴们头顶烈日,脚踏炎土,一蹲半天地钓鱼,妈说我身上的油都晒出来,我却乐此不疲。

师:咦,鲁迅先生都成了你的好朋友了,迅哥儿,多亲热的称呼啊!

生:老师,您钓过虾吗?钓虾确实很有味,要耐得住性子,沉得住气,那龙虾、米虾也真笨,你不用钩,不上什么饵料,它就上你的当,这些“水帘将军”上了岸,就无用武之地喽。

师:你这一说,都让老师回味无穷啊!

生1:鲁迅先生小时候看戏,就像我们去隔壁村看电影一样,隔壁村张叔的儿子考上了大学,为了庆祝,他放起了电影,我们相好的,拿着草把子(当板凳坐的),买一包像粽子包装模样的瓜子,摸着夜路提前一个多小时赶到,心里别提有多高兴。

生2:对,那一次,我也在场,我记得放了一部鬼片,叫《画皮》,回来的时候,我心都快蹦出来了,害怕极了,但我没跟他们说,怕他们笑我“胆小鬼”。

师:鲁迅的童年生活是真实而美好的,你们也一样。

生1:我觉得,迅哥儿他们一伙偷罗汉豆的故事最有趣。

生2:迅哥儿、双喜、阿发,真是小男子汉,敢做敢当,偷了就偷了。

师:莹莹同学,“偷罗汉豆”的故事,你觉得有趣吗?

生(莹莹):有趣。

师:大家想细读这个故事吗?

生:想,太想了。

师:一个好的故事,都有一种感人的力量,那同学们就拿起书,再读课文的22至40自然段,读后,谈谈体会。

(学生有的大声读,有的默默地读,有同桌一起读的,有下位找伙伴读的。10分钟)

师:大家读得趣味盎然,一定有不少话想说吧!

生1:一句“偷我们的罢,我们的大得多呢。”体现了阿发是一位纯洁无私的好朋友。

生2:“他于是往来的摸了一回”,我觉得更体现了他们好玩,阿发只是“摸了一回”,怎能辨别出“我们的大得多呢。”

生3:对,他是“往来”的“摸”的,并没有把两家的同时拿在手里掂量。

生4:这不是“偷”,哪有自己偷自家的蚕豆的,这分明是天真质朴的情趣。

师:大家真会读书,能够扣词扣句,读出情感来。

生1:这样的恶作剧,我也经历过,在朦胧的月夜,我和隔壁的李虚在乡村道路上挖一个小洞,铺上茅草,专等落入陷井中的人,但这是不会伤人的,落入陷井的“猎物”,只会说句抱怨的话就离开的,而我们却在一旁乐笑。

生2:双喜他们知道偷了罗汉豆是不会有人怪的,因为前文说过“我”是“远客”,他们的'父母减少了他们的工作来陪伴“我”,再说,在他们村里,“一家的客”,几乎也就是公共的。

师:你能联系上下文读书,真好!这也不正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友爱吗?孩子们受了长辈们的影响,也能诚恳地待客了。

师:双喜和伙伴们偷吃罗汉豆后,是怎样预防“偷”的秘密被人发觉呢?

生1:“吃完豆,又开船,一面洗器具,豆荚豆壳全抛在河水里,什么痕迹也没有了。”

生2:他们还做了最坏的打算,如果被八公公发现,他们“便要他归还去年在岸边拾去的一枝枯桕树,而且当面叫他‘八癞子’。”

师:我觉得双喜他们不会“当面叫他‘八癞子’”,因为八公公把船都借给他们了,还会在乎这点盐、柴吗?所以他们只是说说而已,我也看到了八公公热情好客的劲儿。

生1:老师,您不知道,我们乡里乡亲就是好客。我们哪儿有刮豆皮的习惯,夜晚,灯火通明,我们会潜到人家菜园子里,偷大蒜,腌制咸菜,然而伏到刮豆皮家帘子底下,扯下热腾腾的豆皮卷着腌蒜,躲到隐蔽处大吃一顿,要是被人家发现后,人家还会问你:“还要么,胆小鬼?”真有味。

生2:是的,我们村的人也是憨厚质朴的,像文中的六一公公,孩子们“偷”了他的罗汉豆,他“竟非常感激”。

生3:我觉得双喜他们那儿的人,都像“六一公公”那样,待人热情、诚恳,都是憨厚质朴的,双喜、阿发是这样,双喜、阿发的爸妈也是这样。

师:你们真会读书,读出文中人情味了。童年是一首颂歌,甜蜜、温馨,质朴、和睦,让鲁迅先生思念和遐想,就像文末说的:“真的,一直到现在,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,——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。”自由读读这句话,读出自己的情感来。(生读,有的读得低沉,让人怅然若失;有的读得铿锵有力,让人振奋追求。)

这节课就在意味无穷,余音缭绕的读书声中结束了……

语文教案:社戏2

教学目标:

一、理解主题与材料、写景与抒情的关系。

二、领会课文用词造句准确、鲜明、主动的特点。

三、认识农民及农民孩子的高尚淳朴的优秀品质和聪明的才干,了解课文所表达的对劳动人民的深厚真挚的思想感情。

教学设想:

一、安排四教时。

二、课文的写作年代和该文所反映的时代距离今天的时间较远,因此教学重点应放在读懂弄通原文上,亦即首先让学生理解字、词、句、篇最基本的东西;在这基础上,再懂得主题与材料、写景与抒情的关系。这后面两点是教学中的难点。

三、读写结合,进行一次记事为主的写作练习。

教学过程:

第一课时

教学要点:

作者简介及题解;通读课文,理清脉络。

教学过程:

一、联系旧课,引出新课。

问:上学期,我们学过鲁迅哪篇文章?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什么内容?

答:上学期学过鲁迅的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》。这篇文章写了百草园中生活的趣味、欢乐和在三味书屋读书的枯燥。通过鲜明的对比,表现了对大自然,对自由生活的热爱,对束缚儿童思想的封建教育的批判。

教师: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》是鲁迅回忆童年时代生活的文章,内容基本上是真人真事。今天我们要学的一 ……此处隐藏35135个字……索是什么?根据线索划分课文部分。

本文的线索是到赵庄看戏。

1)文章的中心事件是什么?围绕这一中心事件写了哪些事情?

2)除了看社戏以外,文中还写了其他活动或事件吗?

3)哪些事件详写,哪些略写,为什么?

4)文章可分为几个部分?

——(学生进入自读状态)

——学生自读完成后,汇报;教师归纳明确:

围绕课题,从时间角度来看,全文是这样安排的:看戏前——看戏——看戏后。从事情角度来看:随母归省——钓虾放牛——戏前波折——夏夜行船——船上看戏——归航偷豆——六一送豆

1)看社戏戏前波折、夏夜行船、船上看戏、归航偷豆

2)开头写了随母亲省亲小住平桥村,钓鱼放牛捉虾等有趣的乡间生活。结尾写了六一公公送豆。

3)详写的是:戏前波折、夏夜行船、船上看戏、归航偷豆。略写的是随母归省、钓虾放牛、六一送豆。因为从题目来看课文主要写看社戏,与此关系紧密的详写,关系不大的略写。这样写是为了更好的表达中心意思。我们写作也应该这样围绕中心去选材。

4)三个部分:

一、(1— 3段)盼看社戏;看戏前

二、(4-30段)去看社戏;看戏中

三、(31—49段)怀念社戏。看戏后

看戏中:(4—16)看戏前的曲折(17—21)看戏时的情景(22—30)看戏后的欢乐

(以上从多角度概括旨在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,从不同角度来筛选信息。)

三、精读课文,研读赏析

1、我是在什么时令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的?讨论明确:“本来是凡有出嫁的女儿,倘自己还未当家,夏间便大抵回到母家去消夏”,这是还未当家的已嫁女儿的一般情况;“那时我的祖母虽然还康健,但母亲也已分担了些家务”,母亲的情况不同于上述的已嫁女儿,“所以夏期便不能多日的归省了,只得在扫墓完毕之后,抽空去住几天”。清明扫墓完毕之后的天数,可能多,也可能少,“我”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,当在春末夏初的时令,所以能够看到“春赛”、社戏,吃到罗汉豆。

2、我在平桥村得到了什么样的优待?表明了村民的`什么特点?讨论明确:平桥村近海临河,“住户不满三十家,都种田,打鱼”,是一个劳动人民住居的环境优美的小村庄。“在小村里一家的客,几乎也就是公共的”,村民们因为“我”的到来,特地“许可”自己的孩子“减少工作”,“伴我来游戏”,热情好客,十分优待“我”这个小客人。而且他们不拘礼教,“我们”偶尔吵闹起来,打了辈份很高、应该称之为“太公”的小朋友,也没有人想到这是“犯上”,风尚淳朴。

答:热情好客,民风淳朴

3、为什么说平桥是我的乐土,具体表现有哪些?

(1)我在这里是公共的客,可以得到优待;

(2)“我”可以免读“秩秩斯干幽幽南山”一类难懂的书,可以自由欢乐地生活

(3)这里有许多年龄相仿的小朋友陪着“我”玩,彼此平等,没有封建礼教的约束。

(4)每天可以钓虾,放牛,生活丰富多彩,并充满了友爱和情趣。

4、看戏之前遇到了什么波折,后来是如何解决的?为什么这样写?

答:

(1)看一时叫不到船,母亲不准“我”和别人一同去,又怕外祖母担心等;然而,这些“困难”又逐一地被小伙伴们解决了:首先解决了船的问题,接着又摆三条理由:一是船大;二是“我”不乱跑;三是大家又懂水性。并且还用写包票的话作了保证,让外祖母放心,实现了“我”去看社戏的愿望。

(2)这样写既烘托了“我”看戏前的急切心情,又突出了双喜等小伙伴的友爱、聪慧的品德,同时也显得文笔曲折,文意跌岩。

四、质疑问难,合作探究

师:这篇课文中,你还有哪些问题不明白?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。

生提出问题,师生合作探究,共同解决。

师补充:本篇题为“社戏”,为什么要写在平桥村的乐事?

讨论明确:写这些小住平桥村的一般乐事,既多方面地表现出那段生活的乐趣,使作品内容丰富,具有生活实感;更由于这里写了钓虾、放牛这两件乐事,第二部分开头的“至于我在那里的第一盼望的,却在到赵庄去看戏”,就与之构成递进兼有转折的关系。钓虾、放牛已是乐趣甚浓,“第一盼望”的“看戏”自更乐趣无穷。这样,就为写最大乐事――看戏作了铺垫,吸引读者读下去。

(这一部分写“我”随母亲归省在平桥村的生活,交代看戏的缘由、时间和平桥村的地理环境,小伙伴们的亲密、友好,乡间农民的勤劳、善良,为后文写看戏及偷豆等内容作铺垫。)

五、拓展延伸

师:美美地朗读课文第一部分,在体味中说说自己的童年趣事。

生发言交流。

六、课堂总结。

1.学生谈收获。

2.师结束语。这样一个偏僻的小村庄,却是“我”的“乐土”。那是因为:

(1)“我”可以免读“秩秩斯干幽幽南山”一类难懂的书,可以自由欢乐地生活。

(2)这里有许多年龄相仿的小朋友陪着“我”玩,彼此平等,没有封建礼教的约束。

(3)每天可以钓虾,放牛,生活丰富多彩,并充满了友爱和情趣。

七、布置作业:预习第二部分,初步体会夏夜航船去看戏途中的景物描写和表现作用。

八、板书设计

社戏

一、(1— 3段)盼看社戏;看戏前

二、(4-30段)去看社戏;看戏中

三、(31—49段)怀念社戏。看戏后

看戏中:(4—16)看戏前的曲折(17—21)看戏时的情景(22—30)看戏后的欢乐

【课后反思】

第二课时

一、复习提问

二、精读课文,研读赏析

(一)学生朗读最后一段:

“真的,一直到现在,我实在再没有吃过那夜似的好豆,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。”

教师: “好戏”“好豆”连续两个“好”字可见“戏和豆”非同一般,究竟豆好不好吃,戏好不好看呢?

学生反复阅读,讨论。寻找答案。

讨论结果:

戏:不好看。

.白天能“连翻八十四个筋斗”的铁头老生一个也没翻,咿咿呀呀的小旦唱的人昏昏欲睡,起先“踱来踱去”唱,后来索性坐在交椅上唱的老旦使得大家不住地打哈欠。唯一使人振作了一下精神的是“一个小丑被绑在台柱子上,给一个花白胡子的用马鞭打起来》。”仅此而已!于是,双喜他们“喃喃地骂”。“我”也“忍耐地等”。终于大家熬不住了,当双喜提议回家时,“大家立刻赞成”,这些都表明“社戏”是乏味的。

豆:很普通,有“但我吃了豆(六一公公送来的),却并没有昨夜的豆那么好”为证。况且,孩子们夜晚在船上匆忙中所做的,带有泥土气,缺少调味品的豆,很难和在家由大人精心制作的好吃。

(二)教师:豆是很普通的豆,戏也很乏味,为什么“我”觉得那样“好”?学生阅读课文,讨论,寻求答案。

讨论结果:

并不是“戏好”“豆好”,而是人好,景也美.

《语文教案:社戏.doc》
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,方便收藏和打印
推荐度:
点击下载文档

文档为doc格式